第827章 眼光向北-《1627崛起南海》


    第(2/3)页

    当然了,能打出这样的战绩,负责指挥台北军事行动的高桥南功不可没。如果换做钱天敦亲自指挥,也未必能比他进行得更顺利,这个大胆的任命的确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也为今后军方大胆任用归化民军官积累了经验。

    在完成了台北地区的行动之后,钱天敦认为是时候将行动方向重新调整,回到之前的计划之中。按照海汉一贯的发展策略,对大明的控制和渗透主要是通过掌控其疆域制海权来实现,因此在浙江方向的落脚点选择上,军方依然是以近岸的大型岛屿为主要考虑对象。

    从海南岛到珠江口香港岛,再到福建海峡的澎湖以及新近占领的台湾岛,海汉跳跃式发展的每一处据点之间航程都是经过了精心的计算,确保海汉的海上运力和武装力量能够维持这些据点之间的正常运作。而对于下一站的落脚点,海汉军方也早就有了打算位于杭州湾外海的舟山群岛。

    从航程上来说,澎湖到舟山群岛的航程要稍远于以前的几处据点,不过这点小问题在海汉占领了台北之后已经迎刃而解,从台北到舟山的直线航程只有300海里出头,与香港和澎湖之间的航程几乎相同。而澎湖与台北之间仅仅百余海里,这样就可以放心地将海汉的链式海上控制线继续向北延伸,而无需担心航程过长无法及时提供补给或者进行支援了。

    至于具体的落脚点,军方是属意后世中国版图上的第四大岛舟山岛。这个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的岛屿是舟山群岛中的主岛,早在唐开元年间就设立了翁山县县治。到北宋熙宁年间的时候,王安石上奏朝廷要求恢复这里的县治,宋神宗批准了这一申请,并将此处的地名更为“昌国”。“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连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

    元至元十五年,昌国县因为人口增加升县为州,据记载此时舟山群岛的人口已经超过十二万。而除了昌国这个地名之外,史料中也开始出现了“舟山”这种称呼。元代昌国州图志中记载:“舟山、在州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所聚,故名。”

    但这样的繁荣景象并没有维持太长的时间,随着元末民初时期的海防松弛,倭寇开始进入这一地区活动。到明洪武年间的时候,倭寇越发猖獗,已经将昌国作为了进入大陆地区劫掠的海上跳板,而明廷居然采用了徙民禁海的被动方式应对,先是改州为县,后来干脆废除了昌国县的治所,彻底将这一地区丢给了倭寇掌控。这种局面从明初开始,一直都没能再得到彻底的好转。

    虽然宁波府、绍兴府、嘉兴府、杭州府等州府曾经对海上的倭寇进行过若干次的清剿,但舟山群岛岛屿众多,仅面积超过一平方公里的岛屿就多达58个,不少岛屿都有可供利用的天然港湾,海盗倭寇狡兔三窟,以大明水师的能力难以彻底剿灭他们。从洪武初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二百多年,但依然未能根治这一地区的海盗之患。唯一值得官府庆幸的是,在这一地区活动的海盗还没有出现类似十八芝那样的大型武装团伙,虽然时常在海上劫掠过往商船,但还不至于威胁到海岸附近的大城。

    海汉想要在舟山群岛落脚建立新的据点,就必须要面对常年在这一地区活动的海盗团伙。与海盗共存肯定是不可能也不可接受的局面,海汉必须要做的就将这些海盗逐出这一海域,或是将其彻底歼灭。当然如果让军方选择,大概后一种解决方式更合他们的胃口,毕竟歼灭俘虏的敌军数量也是战后论功行赏的重要依据,而仅仅只是逐走海盗,显然战后计算军功会很吃亏。

    但舟山群岛海域的状况要比当初在澎湖作战的时候复杂得多,加之当地的海盗都是以小型团伙为单位进行活动,不像十八芝这样,只要咬住其主力就能将其重创。虽然双方的实力相差悬殊,但海汉军想要彻底解决舟山群岛的海盗也的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任务,光是清理这片海域的诸多岛屿肯定就要耗时良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