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帝王之术-《宋神宗新传》
第(3/3)页
“是。”赵顼点头赞同。
“这为君之道,在于平衡朝局,任用贤能。官家总是亲力亲为,难免顾此失彼。司马光,对官家有辅立之功,王安石负天下大名三十年,苏轼是名满天下的才子,官家就因为他们声言变法,就赶出朝堂,这是要受天下百姓指责的。官家刻薄寡恩、不用贤明,不开言路的罪名怕是要坐实了。听闻司马光在汴京城外开了一家书院,王安石竟然当起了商人开了钱庄,官家抽空去看一看,能给他们官名就给个官名,不然也给点其它好处。免得百姓说天家无情。”曹太后耐心地为赵顼查漏补缺。
曹太后对赵顼的顺从非常满意,对赵顼的改变也充满了期盼,这让她不自主地为赵顼谋划着。
“这个孙儿也听说了。司马光开办书院,吸纳务实之才,再加调教,又忙于撰写《通鉴》,可谓身处江湖仍忧其君。王安石虽然做了商人,却以低息向百姓发放青苗钱,并深得民心。孙儿打算赐予司马光的文明学府和国子监一般的待遇。王安石既然务商,恐怕是不愿为官了,孙儿打算将朝廷交子务的事情交予王安石的王氏钱庄,如此也让百姓看到天家的恩泽。”赵顼小心回应道。
“嗯。官家似乎胸有成竹,看来司马光和王安石的事情,是官家一手安排的。说不变祖宗之法,终究还是不甘心的。官家尽管去做,不用担心我这个老太婆会反对。但是人心隔肚皮,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官家要看清楚了。不管别人怎么说,官家都要有自己的考虑。切不可忘,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的道理!”一脸慈祥的曹太后每一句话都直指痛处。
如果是以前的赵顼,曹太后恐怕要斥责一番,但是现在的赵顼,让曹太后相信了他有能力改变现在大宋的困局。
赵顼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他也惊讶于这个出身将门的曹太后有如此的洞察力。
“官家今日之事可是做得太过分了,大过年的,如此惊扰百姓,还有个天子的样子吗?”沉默了一段时间,曹太后似乎想起什么,接着说道。
“孙儿知错了。待会儿,孙儿就知会内阁,派人安抚百姓,若有损坏的东西,该赔偿的马上赔偿。”赵顼也觉得自己今天实在是太恶搞了。
“嗯,官家去忙吧!”曹太后挥了挥手。
········
接着,赵顼又马不停蹄地去了一趟延福宫给太母娘娘高太后请安,同样因为今天的事情被斥责了一顿。也感受了一番母爱。
紧接着,又回了一趟福宁宫,一个小娇妻还在盼着丈夫归来,赵顼不能不去心疼一下。后世自己忙于事业,忽略了妻子,弄得妻子要和别人跑路。这一世虽然不至于如此,却是不能不扛起一个丈夫应有的责任。
最后,赵顼又急匆匆地跑去崇政殿,几个执政大臣也都在那等着呢?
这个皇帝,还真是个苦命人。
赵顼在向皇后的伺候下,又重新打扮了一下,用皇冠把那个烙字隐藏了起来。
烙字虽然会让士兵效忠,却也会让士大夫反感。在士大夫眼里,额头刺字的都是徙配之徒,让他们看到烙字,难免会让士大夫们产生和徙配之徒商议朝政的错觉。
应付什么人,用什么手段,说什么话。赵顼心里十分清楚。
在后世,《智慧书》、《君主论》《孙子兵法》是赵顼最喜欢看的三本书。只是,很多时候,没有理智地去做,对爱情亲情总有一种依赖的惰性。最后导致家庭冷漠,老婆要跟别人跑。而战友投敌,他也没有察觉到。这一世,赵顼变得审慎了许多,一直在压制着自己的惰性。
而正因为这个,赵顼更加显得孤独,孤独是不能敞开的,否则就会蒸发。这种孤独,也不断地改变着赵顼的气质。
第(3/3)页